2020-06-15
夏楼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5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出列;全国最大云锦织造基地、江苏省最大芦笋种植基地、淮安市最大双孢菇产业基地坐落于此……“我们红窑镇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打造各村居特色‘名片’,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红窑镇党委书记吉海说。
一个社区圆“幸福安居梦”
白墙黛瓦,飞檐套窗,绿树环绕,硬质路面干净整洁。初夏时节,红窑镇夏楼社区内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别具一番特色。“我是第一批申请搬入社区的,没在农村看过这么好看的小别墅,紧靠着金鸡坨生态农庄,配套设施啥都有!”夏楼村村民李彩虹介绍道。
作为红窑镇第一批新建的新型农村安置社区项目,夏楼社区位于夏楼村西兴庄组。该项目采用粉墙黛瓦的江淮建筑风格,规划用地81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187套住宅将大大改善周边农户的居住环境,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该村还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疏浚河道,改善村庄水环境、平衡水生态;进一步加快户厕改造,推动“厕所革命”;着力建设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初露端倪。
一个产业圆“发家致富梦”
在红窑镇,李庄村的千亩芦笋产业园是必去的打卡点。芦笋大棚内,农户们除草松土又快又好,科学调配大棚温度、湿度,一派热火朝天忙碌光景。作为我县率先开展的“飞地同创”扶贫项目之一,投资2200万元的李庄村大棚芦笋产业基地,肩负着全村3000人的致富希望。
通过土地流转与受益分红,村集体已经收到第一笔15.6万元的分红。当初参股合伙的周边5个村也因此增收34.8万元。每年可带动近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67户,每人每年务工收入2万元左右。
为了实现扶贫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红窑镇上下这两年动足了脑筋——积极引进经营主体并充分利用省产业富民资金,采用“抱团发展”与“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芦笋特色产业。“市场的事要按市场规律办,老板出大头、群众出劲头,事情就容易对头。”镇长魏玉国说。
一片村庄圆“未来家园梦”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走进红窑镇黄锅甑村吴三庄,清水蜿蜒、粉墙黛瓦映入眼帘,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两侧的风景树错落有致,让人流连忘返。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我们致力于做好小康路上打造宜居乡村环境这道‘必答题’。”黄锅甑村党总支书记朱中德说。该村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在人居环境改造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给河道“清淤活血”;开展路面拓展硬化工程,修路1150米;打造200米生态防堵墙、文化长廊等。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该村占地56亩的桃李采摘园、35亩的垂钓水面建设完成后,将由村集体运营,村民以土地入股,定期分红。周边一波波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让村民们对未来家园有更多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