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铺就致富路

2019-02-24


 

在朱码街道孙徐村,有一家“老字号”废品回收公司,30年来,老板张树法勤勤恳恳,不仅靠着废品收购发家致富,还带动周边贫困户一起增收,成了当地百姓交口称赞的“破烂大王”。

今年63岁的张树法,出生在朱码街道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在他年幼时,父亲就患上肺气肿,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兄弟姐妹7个,生活十分困难,全靠着母亲一个人苦苦支撑。张树法身为家中长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村里当了记工员。

到了1979年,全国开始分田到户,失去“饭碗”的张树法于是又干起了瓦工,并用小驴车帮县里的水泥厂送货。

到了1989年,他用辛苦攒下的400元钱当启动资金,正式开始收起了“破烂”。他拖着平板车走街串巷,把收购来的废塑料、破铜烂铁和旧书本运回家后,统一整理归类好再送往县里的废旧物品回收公司。回想起当初收废品,张树法笑着说:“这可是个体力活,每天从朱码拖着空车一路收到县城,然后再把装着四、五百斤的废品拖回家,遇到爬坡过坎的也没人帮把手,全靠自己使蛮力。好在当时县里面很少有人上门收废品的,也没人竞争,价格基本上由我说了算。但是我定价也很公道,无论是什么种类的杂物,每斤最多赚5分钱,所以大家也乐意把废旧物品卖给我。”

时间长了,周边的老百姓都知道他收废品,就主动把自家的杂物送到他家里。也有人见他收废品赚到钱了,于是也骑着自行车带着口袋到处收废品,然后再倒卖给他。随着送废品上门的人越来越多,张树法索性不亲自出门收购了,在自己的住处盖起了十多间连在一起的大瓦房,又在院子里铺起了水泥地面,成立了树法废品回收公司,每天把大家送来的废品分类整理好后,再雇人用平板车拖着送到县里的废旧物品回收公司。

到了1992年,县废旧物品回收公司开始效益变差,张树法不得不另辟出货的渠道。他家靠近朱码大闸,码头上经常有外地的船在这里停泊,他有时也会跟这些船家聊聊天,打探一下外省的行情。后来,他花了15000元买了一艘二手的船,把自己的废品装船后送到兴化去卖。“当时交通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如果用大货车拖着废品到淮安以外的地方去卖,不仅成本高,还耗时长。用船送货去,往返一趟只要一整天的时间。”张树法说,“当时大概半个月能凑满一船的废品,一趟回来大概能赚一、两千,那时候学校老师的月薪也不过百十来块。”

张树法虽然靠着收废品发家致富,但他还不满足,总觉得一个人富了不是本事,要是能够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才是真本事。张树法说:“我小时候是过过苦日子的,所以招聘工人时,主要雇的是当地贫困户。不少人在我这里干了几年后,把收货和出货的流程学会后,就在涟水其他地方开了废品回收站,自己当了老板,让全家过上了好日子。”

最近几年,张树法开始慢慢进行产业转型,他在朱码承包了近30亩地,打算在这里办个包含特色餐饮、果园采摘和畜禽养殖的综合型农家乐。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张树法依旧豪情满怀,他说:“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