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餐”滋养文明乡风

2018-11-12

编者按: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近年来,我县坚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理念,在运用系统化思维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成效。《经济日报》记者聚焦涟水“文化回归振兴”工程,在“乡村振兴”版面刊登。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金鸡坨生态农庄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火”了一把,每天有上万名游客到这观看非遗展示、感受传统民俗、了解农耕文化。“带着孩子到这儿能踩水车、拐石磨、推碾子。”游客周蓉蓉满脸惊喜,“尤其是民俗馆里农耕老物件勾起很多小时候的回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塑魂。”涟水县委书记王向红说,近年来,涟水县实施“文化回归振兴”工程,补短板、抓传承、兴创新,把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边,滋养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记者了解到,涟水县把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作为文化回归的民生工程。新建的好人馆、非遗馆、博物馆相继对外开放。与此同时,鼓励支持涟水籍文化名人、在外乡贤回乡兴办工作室、名人书屋等特色文化场馆。目前,朱凡纪念馆、陈登科陈列馆、王嘴村史馆等20多个乡贤馆、村史馆分布城乡,成为当地群众守望乡愁的最佳去处。

在涟水县,剪纸、虎头鞋、烙铁画等非遗产品都是当地一绝。“依托这些‘活化石’,建起了红窑云锦、前进琴书、南集戏曲、石湖民俗等‘特色文化小镇’。”县文广新局负责人说,目前全县申报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0多个,新建各类非遗传承基地20多个,新增各类非遗传承人136人。

涟水县虽有中国淮海锣鼓之乡、中国淮海琴书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可这些传统文化曾一度遇冷。针对资金、人才短缺导致的不温不火现状,涟水县采用剧组制形式引进人才,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贤达、文化能人加盟合作,推出的《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等现代淮剧一炮打响,相继摘得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华大奖。

如今,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又重焕生机。每到周六晚上七点半,以淮剧表演为主的涟城镇“百姓大舞台”准时开场,大舞台负责人陆金萍说,他们已为群众免费演出120余场,每场都有近千人观看,不少戏迷几乎一场不落。蓬蓬勃勃的乡土文化滋润着淳朴的群众,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尚在涟水日臻浓厚。据统计,涟水县涌现出“中国好人”6名、“江苏好人”13名,经过层层推选产生了223名各级乡贤,成为文明乡风的引领者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