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1
同样是种地,涟水县红窑镇农民郑标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颠覆了记者对传统农业的概念。站在花海中,郑标说,“我们的菊花,对内批发到上海、南京,还直供毛主席纪念堂;对外拿到了出口自营权,卖到日本、韩国,一支1.2元。600亩地,一年两季,亩均收入5万元!”
涟水县委书记王向红说,涟水是传统农业大县,农民是最大的群体,现阶段增收致富还离不开土地和“大农业”。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更加突出农业农村这一主战场,更加突出产业富民这一主抓手,让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成为农民最大的“聚宝盆”、最好的致富源,依靠产业鼓起“钱袋子”。
富民,产业是“根”。近年来涟水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新兴、特色产业发展迅猛。
“今年要做100万棒!”在保滩镇银果叶家庭农场,老板李如祥说,“我这香菇园,一年春秋出菇两茬,一个棒出1.3斤,100万棒就是130万斤!每天发上海一万多斤,每斤六七元;烘干了,出口到国外,一斤更卖到三四十元。”李如祥还带动了3个乡镇的4个经济薄弱村和1个合作社,“成本价提供他们菌棒,免费技术辅导,保底价回收,保证各村纯收入不低于9万元。”
打造“一路一廊”农业产业发展新高地,涟水已聚力培育出芦笋、鲜切花、食用菌、瓜蒌等一批新兴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红窑、梁岔等乡镇芦笋种植基地,南集、前进等乡镇瓜蒌种植基地,高沟、麻垛等食用菌基地,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标杆。连片成带,形成了全县现代农业百里示范带。有了这些新产业,地还是那块地,农民收入却成倍翻,百里示范带成为农民致富“黄金带”。
抓龙头,促带动。涟水县委副书记、县长时勇说,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容易做大。近年来他们全力培育规模大、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与农民“捆绑”,发展精深加工,产供销一体化,让农民只管种养、不愁卖。
“跟着安华干,什么心不操,一年七八万元,这钱赚得轻松安稳!”在灰墩,农民周学华跟着总投资2.6亿元的龙头企业江苏安华农业发展公司养牛。“幼牛、食料都是公司给,公司一车拉到家,我们按照他们的食谱和方法喂。年底公司来收,一头牛给我们四五千元。我家养了20头,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目前安华在涟水已建成10幢3万平方米钢结构牛舍、1幢饲料仓,公司负责人耿立安说,“我们一年能屠宰三四万头牛,牛肉依托江苏冠伦的全球采购平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由于提供给农民的饲料主要为酒糟、秸秆、食用菌废料包,扣除付给农民的,公司一头牛还能赚两三千元。”
龙头昂,产业活。类似这样外通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涟水已有116家,构建了从一个产品到一项产业,从一项产业到一条产业链的“全产业链”格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粮食、畜禽加工、蔬菜加工、花卉四大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带动全县农业产业攀向“微笑曲线”高端。
抓品牌,促提升。在中达康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展示大厅,品牌的力量展现无遗。“我们的富硒米获得全国富硒农产品认证和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售价28元/斤,去年销售额1300多万元。”合作社理事长陈达康说,目前合作社已有485户社员、2000多亩土地,入社农民平均每亩多收益300元。
该县鼓励农民创牌,对新获各类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6万元、1万元;对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的,以研发经费的30%予以支持。全县有近90%特色农业项目主体与高校院所“联姻”,60%持有自主品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160个。在政府扶持下,涟水产品正向涟水品牌转变。江苏苏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放大“苏美”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效应,酱油、醋等主导产品产销量近年都名列全省前茅。
抓园区,促“盆景”变“风景”。在南集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由村集体和个体老板共同投资经营的1000亩瓜蒌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带动300多低收入农户增收。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姜杰说,该县一镇一园,为农民增收添加新引擎,打造了徐集千亩果蔬采摘园、前进千亩瓜蒌种植园等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农业示范园。全县已建的26个县级农业园区和1.2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让“盆景”变“风景”,让农民在家门口上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