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特色农业春色满园

2017-02-08

“露天的芦笋种植,本就可以节约大棚等设施成本,我又进行时鲜蔬菜的套种,一亩地的芦笋有近万元的收益,再加上蔬菜的销售,钱还是有得赚。”说这话时,梁岔镇左圩村芦笋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明顺笑逐颜开。目前,我县已成功培育5个芦笋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近5000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

近年来,我县在推动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特色农业亮点渐显。芦笋产业的迅猛发展,就是特色农业聚势突破的缩影。“特色发展是加快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确保下好、下准、下活特色农业这盘棋。”县农委主任徐军说。

日前,在红窑现代农业园区真来思盆栽种植合作社,记者看到1.6万平方米的钢架连栋大棚蔚为壮观,红掌、美丽足芋、幸福树等20余种中高端盆栽花卉摆放整齐,即将装车外销。“行情不错,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年收益能达到300多万元吧。”合作社负责人对记者说。据悉,去年以来,我县重点实施“1+1”工程,以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为统领,强势推进“一镇一园”建设,建成县级农业园区26个,在实现乡镇农业园区全覆盖基础上,按照“传统产业抓稳定,特色产业抓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生态、集约、高效”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瞄准“特而专、精而美”的特色农业,确保每个乡镇培育一个特色产业。目前,已成功打造红窑鲜切花和芦笋、前进瓜蒌、徐集葛根中药材、黄营薄壳山核桃、麻垛食用菌、保滩花卉苗木、南集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真正实现了特色农业的“一镇一品”。

“学到很多,我种的葛根挖出来的葛很小,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通过参加县组织的田间课堂,才知道我起的垄低了,导致水分不足。”徐集武创葛根种植基地徐老板很是感慨。我县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常抓不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一方面积极扩大土地规模经营,有序引导土地向专业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集中,大力倡导200亩至500亩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真正做到集约、节约;另一方面严格坚持差异化发展家庭农场集群,优化产业布局,依托完备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全县家庭农场提供培训、农机、电子商务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培育专业合作社2130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90个,家庭农场520家,新型农业经营面积达到24万亩,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8.16%,为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快速转变增添了强劲动力。

“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面对新形势,我县积极有为,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销售”,推动特色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更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最近,江海鲜花种植合作社的老板郑标有点忙,基地内的优香、白扇等菊花品种要装运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国内市场明明就能消化这些产品,为什么要劳神费力,舍近求远?面对记者的疑问,郑标说,现在都是网上洽谈,下单,发货,便捷得很,重要的是通过“网线”销到国外的利润要比国内高到近40%,但对花的品质要求更高,所以采摘时机和运输物流就显得格外重要。

打造特色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创新支撑。为此,我县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建立自主创新基地和“四新”成果示范基地,推广示范新技术新品种,目前示范品种约有40余个。在南集镇康源慕德生猪养殖基地,记者看到市县农科人员正与生产负责人交流生猪三元杂交组合利用技术和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据介绍,这两种新技术的运用,将为基地带来约15万元的年效益。

特色农业亮点纷呈,不仅使全县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也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16年,全县优质稻米种植达40万亩,特色水产养殖8万亩,设施园艺面积约22万亩,全年特色农业产值约2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